北京白癜风治疗最权威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c9oekn7.html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教育新基建”文件,提出到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并通过迭代升级、更新完善和持续建设,实现长期、全面的发展。
年9月25日,由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中心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浙江省网易慈善基金会协办的“互联网+”赋能区域教育新基建创新应用研讨会暨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成功举办。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区域教育代表等余位教育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新基建”“教育信息化”等话题,探讨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区域教育新基建的推进落地路径。
教育新基建将改善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
“教育新基建”的提出,为教育行业带来了无限可能: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推动各类教育资源边界开放、融合,并以区域“互联网+”开放生态建构新样态。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大背景下,当前教育信息化和区域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如何?如何进行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当教育发展主题走向个性化发展新阶段,教育领域如何开展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实践行动,对教学、评价、研训、管理等场景提前布局?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在开幕致辞环节谈道:“教育新基建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将改善教育信息化的生态系统,搭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数字底座’。未来,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教育新基建会进一步重构学校内外的教育生态系统,开启智慧教育的新阶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晨指出:“当前教育发展已经进入系统性、深层次变革的阶段,‘互联网+’赋能教育变革实践发展迅猛,互联网教育生态快速成长,‘停课不停学’增强了信息技术深度教育赋能变革的实践力量。”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认为:“推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信息化为主导,坚持技术迭代、软硬兼备、平台聚力、价值赋能的原则,聚焦信息网络、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加快教育新基建、服务新需求,可进一步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
规划引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又将迈进一个新的层级,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中的战略作用将愈加凸显。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在研讨会中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的若干要点》作主题演讲,解析国家“十四五”规划对教育领域的新部署、新要求,其中包括: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及与教育改革发展相关的部署及要求。他谈道:“要落实立德树人,就一定要把握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教育高质量标准、课程教材开发使用、教育教学实训实践、过程/结果督导检测评价等五方面的关键环节,这些关键环节势必需要教育信息化的助力。”
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王珠珠也以《区域智慧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关键问题》为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将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概括为:一个基本共识、三种推进路径、五方面力量协同、聚焦四个场景应用。她认为智慧教育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技术与人的关系、区域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学生个人终端使用与网络学习空间的关系、教学模式改革与学习空间扩展的关系、数据获取呈现与使用的关系、技术应用与技术伦理的关系,提醒教育工作者要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避免走弯路。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智慧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柯清超从教育与科技融合、区域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信息化三个层面对“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底层逻辑与推进路径作了深入分析,他表示:“随着整个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大变革,如今我们教育信息化的底层逻辑也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基本点还是通过网络的连接和数据的赋能来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数字化的资源、教学、学习、网络、教师、评价这些要素为推进的路径,解决“双减”背景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更好地去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优化这一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顺教授认为:“根据当下技术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到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这样一种技术愿景将赋能学校的新发展,智慧校园的建构正在加速推进,学校从基础设施到平台环境到业务系统,再到整合性的数据的汇聚、融通,为微观的精准教学,中观的学校治理,到宏观区域的生态赋能,这样一种力量正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教育发展智能化赋能。”
“互联网+”时代下基础教育课程应变革创新
在下午的分享环节,来自北京、上海、山西等区域的教育领导、学校校长分享了他们在教育创新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教育信息化处副处长田鹏发表了《互联网+教育大数据》的专题演讲,呈现大数据在现代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价值:用数据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用数据来解决问题。当前北京教育大数据构建了“一库六系统N应用”的总体框架,已形成编制教育资源目录、数据汇聚、服务接口系列规范,完成类信息、1.3万数据要素、3.9亿数据汇聚,建成“中枢式”数据共享体系,利用大数据推进业务流程优化,通过“平台赋能”推进集约化建设等八大成果。田鹏提到:“我们要继续加大数据汇聚范围,加大数据治理力度,加强数据应用和业务的融合,要逐步向社会开放教育数据,发挥大家的积极性,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让社会公众和优质企业对教育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加工利用,发挥数据更大的价值。”
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山西省运城市电化教育馆馆长解萍发表了关于“教育治理”的演讲,分享了运城市重视政府主导,通过创新智慧教育生态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使区域的教育管理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向教育治理转变的成果。解萍馆长认为:“完善传统教育生态,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连接、开放、共享的理念,开启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
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的教育高地,来自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林秀艳在研讨会上就“教研转型”进行了分享,详细讲述了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在云资源、云研修、云科研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成果,为全国融合式教学与教研积累和创造的“海淀经验”。林秀艳副校长指出:“在教研转型方面未来要加强两个研究,即以生为本的融合式教学、以师为本的融合式教研研究,在这个环境下努力构建教学和教研的新生态,回到教育的本质上,真正为孩子的发展、为教师发展做一点贡献。”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集团网络信息处主任姚维红作“集团化办学智慧校园创新治理实践”案例分享。该校以办公云、课程云、科研云、德育云四个子云的设计思路形成了经纶教育云的整体架构,实现超时空沟通与管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成长、人人提升的教科研、实施做人德育,创建青春校园。姚维红主任提出:“用数字化改变教与学方式,用信息化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学校的信息化办学平台,并以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办学方式,引领学校朝着现代化创新发展。”
上海市闸北八中是教育信息化探索实践的先行者,在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流程重塑,教学模式变革,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闸北八中陈婷校长就“‘互联网+’课程建设/教学创新”展开了分享,她认为:“教学是教和学的融合,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学,尤其是现代教学通过因材施教与因人导学的结合,将实现教与学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另外,研讨会还设置了两个主题圆桌环节。李玉顺教授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敏峰,西藏自治区电化教育馆馆长朱生高,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局教育信息发展中心主任朱科红共同就“‘互联网+’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与展位”展开讨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尚俊杰,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副校长穆洁,山东省临沂第四中学校长孟黎,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第一小学校长徐梅芳,重庆市沙坪坝树人景瑞小学校长李华共同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学校教育融合应用创新与实践”这一话题。
公益行动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外,本次研讨会举行了“互联网+”赋能区域教育新基建创新应用公益行动启动仪式,李玉顺教授在会上介绍了教育新基建创新应用的内涵理解并介绍该公益行动。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顺教授,西藏自治区电化教育馆馆长朱生高,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局教育信息发展中心主任朱科红,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网易有道高级副总裁金磊共同为公益行动按下启动手印。
据悉,“互联网+”赋能区域教育新基建创新应用公益行动由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中心、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浙江省网易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将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重要教育政策为精神指引,以“互联网+”赋能教育改革发展为宗旨,汇聚权威专家资源、教育信息化示范区示范校资源、优质互联网教育生态资源等,搭建引领性、公益性、开放性的智库平台和学习交流平台,通过“课题引领、实践交流、资源共享、生态赋能”协同机制,开展“互联网+教育治理”教育局长沙龙、“互联网+学校”领航校长公益计划、“互联网+教研”公益大讲堂等公益项目。
本次公益行动为期三年,面向全国遴选和邀请合作区域,旨在通过深度培育与扶持,为区域导入优质资源,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水平有效提升。公益项目将为区域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区域教育治理视野与实践能力的教育局长、“互联网+学校”领航校长,并在有条件的区域设立“互联网+教研”创新基地,支持区域教研转型和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辐射周边区域教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