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哪里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运城市停车系统规划》成果公示
为贯彻落实我市建设“一区两城三强市三高地”发展目标,加快推动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切实解决中心城区“停车难”的问题,我局组织编制了《运城市停车系统规划(-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让广大市民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现予以公示,诚征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公示时间
年11月3日至12月2日。
公示地点
运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楼大厅、运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方网站、运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
在公示期内,欢迎社会各界人士以书面、
联系人:关先生、芦先生
联系-
电子邮箱:ycszghk
.
官方网站:
官方抖音号:
邮寄
附:《运城市停车系统规划》简介.doc
《运城市停车系统规划》简介
一、规划背景
随着城市化、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停车问题日益严重,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重要影响,停车问题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重大民生问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体现。本次停车系统规划旨在通过详尽的停车调查掌握运城市停车系统发展的现状、特征与趋势,确定城市停车系统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研究系统化停车发展政策,制定差异化停车配建标准,合理布局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规范路内及建筑后退停车设施设置,制定片区停车综合改善方案,落实近期停车设施建设项目,为缓解运城市停车难问题提供依据。
二、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与运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城市开发边界一致;
规划范围:东到机场跑道东侧,南到滨湖路,西到大渠路,北到大运高速公路北侧,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8.9平方公里。
三、规划年限
年-年。
四、总体目标
建立全市统筹的体现区域差别化的整体停车发展策略,构建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的停车政策框架体系,形成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导、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助、路内公共停车设施为补充的城市停车系统。总体上实现运城市停车供给科学化、停车政策系统化、停车管理规范化,达到机制高效、政策完善、设施保障、管理先进、居民满意的目标。
五、主要内容
1、停车分区划分
根据中心城区不同区域的交通特征及人口、岗位密度分析,综合考虑城市用地特征及交通运行状况,形成三类停车分区。针对三类停车分区,从分区供给结构差别化、分区配建标准差别化、分区收费政策差别化三个方面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体现对停车需求的调控性作用。一类区为运城核心区(工农街-机场大道-禹西路-铺安街-韩信路-红旗街-解放路围合区域);二类区为创新生态集聚区(大运高速—涑水街—解放路—安邑路围合区域);三类区为其他区域。
2、建筑物停车配建
停车配建指标优化遵循“因地制宜、区域差别化、细化分类、动态调整”的原则,细化停车分区,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以引导城市停车由中心区向外围区发展。根据运城市停车的阶段性策略及停车需求变化,首先将建筑类类别细化到居住、办公、商业、宾馆、工业、文体、医疗、教育、公园、交通枢纽10大类,36小类,其次结合运城现状和发展需求科学测算配建停车指标,居住配建类根据不同分区小汽车拥有率控制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地块容积率测算办公类配建指标;细化学校停车设施,分为教工停车和学生接送停车。
3、公共停车场规划
本次规划中将公共停车场分为两类:独立占地的路外公共停车场和利用建筑后退空间的路侧公共停车场,针对其特点分别提出停车场规划布局原则和方案。路外公共停车设施采取集控制性与实施性于一体的规划布局思路,根据停车需求预测的结果,合理布局停车设施,保障停车设施的有效利用;基于现状停车缺口分布,综合考虑停车覆盖率,有效缓解停车矛盾;利用空地、绿地、广场等可复合利用空间布局停车设施,体现节约集约用地的规划导向选择。
规划处路外公共停车设施,提供停车泊位个,其中近期布局33处,提供泊位个;远期布局89处,提供泊位个。其中老城片区规划路外公共停车设施39处,提供停车泊位个;城北片区规划路外公共停车设施27处,提供停车泊位个;创新集聚区规划路外公共停车设施19处,提供停车泊位个;安邑禹都片区规划7个路外公共停车场,共提供个停车泊位;东部片区共规划20个路外公共停车场,共提供个泊位;空港经开区共规划10个路外公共停车场,共提供个泊位。
路侧公共停车场是城市路外公共停车的重要补充,近期应因地制宜,结合建筑退让红线距离大小以及近期停车需求情况,按照统一的设置标准施划路侧停车泊位,远期应综合考虑用地功能、道路交通特征、停车供需状况、交通安全状况、城市市容市貌等,定期调整建筑退线空间停车供应,有序“还路于民”,努力打造步行友好的空间环境。
4、路内停车发展策略
明确路内停车在城市停车供给结构中的补充作用,控制和优化路内停车泊位总量。综合参考国家标准,结合运城城市发展特征,根据道路等级、车道宽度、V/C比、非机动车交通量、消防通道等综合选址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路内公共停车设施设置标准,引导路内停车规范化、标准化:快速路全线禁止设置路内停车。
主干路机动车道禁止设置路内停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原则上不应设置路内停车。次干路在考虑车行道宽度、V/C比等指标后,可相应设置路内停车,人行道原则上不建议设置路内停车。支路应区分道路的单双向通行,在考虑车行道宽度、V/C比等指标后,可相应设置路内停车,人行道原则上不建议设置路内停车。设置路内停车泊位应注意保障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有效通行宽度。
设置路内停车泊位后,非机动车道剩余宽度一般应不小于2.5米,人行道的剩余宽度不小于2米。路内停车泊位停放方式按汽车纵轴线与通道的夹角关系分为:平行式、垂直式和斜列式(与通道成30°、45°、60°角停放)三种。其中,小型车泊位的边长尺寸为6米×2.5米,大型车泊位的尺寸为15.6米×3.25米,条件受限时,泊位尺寸可适当降低。
针对运城市现状路内停车设施展开全面评估,明确核心区路内停车调整方案,确定现状保留、取消禁设、规划新增路内停车泊位的路段;建立分时调控的路内停车机制,根据用地类型、交通需求特征、停车矛盾情况等,对可停车的路段实施精细化管理。
5、停车管理政策
(1)建立停车综合协调机制,设置专门的停车协调机构,加强对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与使用的统一领导。
(2)基于分区差异、分类差异、分时差异和阶梯式计费的原则,明确停车收费标准,引导小汽车向公交出行转移,减少路内停车需求,提高路外停车泊位使用率。
(3)借力运城市智慧停车平台,整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商业综合体和居住小区等车位资源,拓展手机互联网停车服务新功能。打造运城城市级智慧停车共享平台,将现有的静态的停车泊位数据转变为动态泊位供给数据,通过数据互联互通、线上撮合、线下推广实现泊位错时共享。
(4)完善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功能,推动数据接入更加全面,路外公共停车场、路内停车场、配建对外开放停车场数据全面接入。打造运城停车APP,提升城市智慧管理水平、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
运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