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山西元代以前木构建筑的保护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需要多少钱 http://www.xxzywj.com/m/

论山西元代以前木构建筑的保护

选自《文物季刊》年01期,杨子荣(山西省文物局)

中国的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由台基、梁架、屋顶三部分组成,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和平面的组群,形成了中国建筑独特的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山西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我们所说的山西文物同山西的煤炭、电力一样,是山西的一大优势,尤其是山西的古建筑更是得天独厚。特别是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大部分保存在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那么,山西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究竟有多少,过去讲大约是多座,其中辽金以前的座,元代的余座。经过年以来全省文物大普查,尤其在编制《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过程中进一步调査核实,山西现存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座,其中辽金以前的座,元代的座。在座辽金以前的建筑中,包括唐代的4座,五代的3座,宋代的62座,辽代的3座,金代的65座(见下表)。

表中统计数字只包括整体结构仍保留原有风格的建筑,仅存个别构件的不计在内。其中有一些(主要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存在认识上的分歧,需要请专家进一步鉴定。

山西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在分布区域上,辽金以前的以晋东南(现长治、晋城两市)为最多,共84座,占61.3%;兀代的以晋东南、晋西南(现临汾、运城两个地区)为最多,共座,占80%。这里有两点需要提出,一是辽代建筑均分布在雁门关以北,即大同市和朔州市,雁门关以南一座也没有发现,这与辽代统治的疆域是相吻合的;二是元代山西为行中书省,属中央直接管辖,而现存元代建筑95%左右分布在太原以南地区,距京畿较近的太原以北地区只有14座,尤其雁门关以北仅大同市有3座,朔州市空白,这种现象是地震还是战争造成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造成的,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

二在建筑类别上,佛寺、道观、祠庙和纪念性建筑占绝大多数,是山西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的主体,其他类别的建筑比较零散。佛寺以汉族地区的华严宗、禅宗等建I筑为主,喇嘛教虽在元代开始传入汉族地区,但山西元代的喇嘛教建筑基本不存。道观主要是全真教的建筑。祠庙以龙王庙、东岳庙、圣母庙、玉皇庙、城隍庙、娘娘庙等居多,其中太原晋祠,是山西祠庙建筑的代表作。纪念性建筑以文庙、关帝庙为最多,遍布全省城市和农村。有些属于地方性的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有的很有特色,值得重视。比如在晋东南地区的壶关、陵川、高平、晋城郊区一带,有两类属于地方性的宋金时期的建筑十分引人注目。一是三峻庙,据碑文记载,三峻即灵睨王,是管水的水神0叫“三峻"的,其他地方不见,可谓是晋东南地区的“特产”吧!二是真泽二仙庙,据传,二仙庙奉祀的是乐氏二姐妹,岀生于唐代大历年间,不幸生母早逝,其父续李氏为妻,后迁居壶关县紫团山中的一个小村落。受后母百般虐待,乐氏二姐妹的不幸遭遇感动了玉皇大帝,于唐贞元元年(年)六月十五日降旨成仙。崇宁年间,因二仙接济宋兵有功,宋徽宗敕封二姐妹为冲惠、冲淑真人,庙号“真泽”。壶关的真泽二仙庙(宫)是专为纪念二仙修建的,近年来进行了全面维修,保存完好。陵川、高平、晋城郊区的真泽二仙庙,是为二仙修建的行宫。二仙的传说,是晋东南一带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至今叩拜不断。

在八十年代文物大普查中,在高平县陈垠乡中庄村发现了一座元代姬氏民居,面阔进深各三间,悬山顶.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年),木构架及柱头斗棋仍是元代原物,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民居。

在临汾地区的临汾市和翼城县,至今仍保存有六座元代戏台,是元代平阳地区戏曲繁荣的实物见证,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舞台建筑。在沁水、平遥、石楼等县也有这个时期的舞台建筑,但需进一步鉴定确认。

在霍州、新绛、临猗三市县各存有一座元代大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衙署建筑。

三在建筑规模、结构形制上,晋东南地区的宋金建筑规模都比较小,一般为三开间,平面近方形,多数使用石柱,有的素面抹棱,有的雕刻花纹,这是我国宋金时期建筑的一大特点。雁北地区的辽金建筑一般规模较大,平面长方形,开间一般五至七间,个别达九间。明间较大,依次是次间、梢间、尽间等。比如大同华严寺,与汉族地区佛寺一般坐北面南的习惯不一样,是坐西向东,仍保留了辽代契丹族崇拜太阳神的习俗。该寺上寺的大雄宝殿,重建于金天眷三年(年),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戻殿顶,面积平方米,是我国现存金代最大的一座佛殿。下寺的薄迦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柱网平面仍保留了唐代风格,是我国辽代建筑的优秀遗构,殿内重楼式壁藏,是我国仅见的辽代小木作。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建于辽,普贤阁、三圣殿和山门是金代遗物,是我国现存辽金建筑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寺院。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位于寺的中心,布局上仍保留了北魏时期佛寺以楼阁式木塔为中心的建筑格局。塔平面八角形,明六暗九层,通高67.13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朔州崇福寺金建弥陀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廃殿顶,也是雁北地区规模较大的辽金建筑之一。该殿门窗隔扇上的十五种极花图案,是国内现存金代的一处完整根花佳作。

山西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基本都属于抬梁式结构。在屋顶形制方面,多数为歇山顶(九脊顶)、悬山顶、虎殿顶(五脊顶、四阿顶)、硬山顶、卷棚顶等。在歇山顶中又有十字形、二重檐以上等形制。攒尖顶、葢顶等屋面形制的也有,但均不是主体建筑。在上述屋顶形制中,基本都是两坡形的,单坡的只是民居建筑中有,宗教建筑中未见到。

四中国古代建筑自汉代基本形成独立体系后,到隋唐发展到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隋以前的木构建筑已经看不到了,唐代的木构建筑据笔者所知,全国现存的仅有五座半了。陕西长武县昭仁寺大殿算一座,河北正定城内开元寺钟楼下半部分是唐代的,算半座,还有四座全部在山西。五台县有两座,即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平顺有一座,即天台庵大殿;芮城县有一座,即广仁王庙(五龙庙)大殿。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修建的时代都有确切纪年,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的精华部分。天台庵和五龙庙大殿虽无建造的绝对年代,但据专家鉴定,现存结构仍为唐代无疑。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武宗灭法的幸存者。平面布局近方形,广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主要构架、斗桃基本是原物,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佛殿,七十年代进行了复原修缮,现保存完好。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年),比南禅寺大殿晩75年,是唐代五台山华严宗十大寺之一。面阔七间,进深四间,虎殿顶,规模较大,规格也较高,虽经后世修葺过,但改动极少,是我国唐代木构殿堂的范例。

五代时期的木构建筑,山西仅存三座,两座在平顺,一座在平遥。平顺县的两座,一是龙门寺的西配殿,建于五代唐同光三年(年),面阔三间,悬山顶,我国五代悬山式木构建筑现存仅此一例。另一座是大云院的大佛殿,建于五代晋天福五年(年),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顶。平遥的一座是镇国寺的万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建于北汉天会五年(年),现存主要结构仍为原物,是山西现存北汉时期仅有的一座佛殿。

伊斯兰教、景教、袄教、摩尼教等在唐代传入中国,但有关这些宗教的建筑,元代以前的在山西看不到了,仅介休县城内的袄神楼是山西现存唯一的一座袄教(拜火教)建筑,但时代较晚。

五宋代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代小,无论组群与单体建筑都没有唐代那种宏伟刚健的风格,但比唐代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楼阁亭台。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密的规定,并且岀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木经》和《营造法式》两部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文献。因此,从北宋起,开始了中国建筑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形成一个新的高潮,影响到元、明、清时期建筑的不断丰富发展。山西现存63座宋代建筑,除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的分布在晋东南地区的一般规模比较小,符合宋代建筑的特点外,其他地区的有小有大,不能一概而论,主要是有的仍然继承了唐代建筑的风格,显得雄伟刚健。山西宋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有太原晋祠圣母殿、高平崇明寺中殿、阳泉关王庙正殿等。晋祠圣母殿重建于北宋崇宁元年(年),坐西向东,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施围廊,是《营造法式》所谓副阶周匝”形式仅存的实例。在外观上角柱生起颇为显著,而上檐柱尤甚,使整座建筑具有柔和的外形,与唐代建筑雄朴的风格不同。前檐廊柱上的宋代木雕盘龙,是我国仅存的孤品。阳泉关王庙正殿,北宋宣和四年(年)重建,现存主要结构仍为宋代原物,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近方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庙。高平崇明寺中殿建于北宋开宝四年(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许多地方仍沿袭了唐代手法,尤其三间殿使用七铺作斗桃,出檐之深远,与佛光寺东大殿几乎一致。高平游仙寺前殿(毗卢殿)建于北宋淳化元年(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补间斗棋的耍头与昂几乎完全相同,是山西宋代建筑最早的先例,比其他宋代建筑早一百余年。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熙宁六年(年),深宽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梁架斗棋上的彩绘古钱纹、海石榴、龙牙惠草等,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绘图案。

六金代建筑由于工匠都是汉人,形成宋、辽掺杂的情况。金代建筑最大的成就,是平面采取了大胆的减柱法和移柱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跨两三间的复梁以承载屋顶梁架。这种结构手法可能源于宋代某些地方性建筑,而在金代比较流行。山西不少金代建筑采用了减柱法,扩大了殿内空间,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台佛光寺文殊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等。

七元代各种宗教并存发展,宗教建筑相当发达,除原来的佛、道教及祠祀建筑仍保持一定数量外,喇嘛教建筑开始在汉族地区发展。伊斯兰教礼拜寺,开始和中国建筑相结合,形成独立的风格。山西现存元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一是规模都不算小;二是临汾地区周围元代建筑基本都是大德七年(年)大地震后重建的;三是选材普遍不够讲究,有的用材规格也较小;四是木构件加工普遍简单粗糙,有的稍作镭砍就上架。这些现象,可能与元代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有直接关系。山西元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一是洪洞广胜寺,二是芮城永乐宫。广胜寺是元代佛教建筑的重要遗构,分上下两寺,上寺虽经明代重建,但元代的总体布局变动不大。下寺现存的山门、前殿、正殿和右侧的水神殿,基本上还是元代的。正殿重建于元至大二年(年),前距大德七年临汾大地震六年。殿内使用减柱法和移柱法,并使用斜梁,是元代地方建筑的一个特点。永乐宫原址在永济县永乐镇(现属芮城县),元代以前为传说中八仙之一吕洞宾的祠庙建筑,元I代扩建为大纯阳万寿宫,因地处永乐镇,俗称“永乐宫”。年开始迁建于芮城县城北五华里的古魏城遗址内。永乐宫为元代道教全真派的三大道观和重要活动据点之一,现存的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四座殿宇为元代建筑。三清殿体积最大,稳重而清秀,仍保持宋代建筑的特点,可能是元代官式大木结构的一种典型。屋顶使用黄绿二色琉璃瓦,台基处理手法新颖,是元代建筑的精品。

八在建筑材料方面,除普遍使用的木材、砖、瓦、石料、石灰、土等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琉璃构件。中国建筑上使用琉璃构件至迟在唐代已开始,经宋金到元代,琉璃制品普遍用作建筑构件和装饰。山西古建筑现存最早的琉璃构件是金代的,在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高平定林寺雷音殿、绛县太阴寺大殿、晋城玉皇庙玉皇殿等建筑上都保存有金代烧制的琉璃鸦吻、垂兽、武士、力士、脊刹、二十八宿等。元代建筑上的琉璃构件最有代表性的是芮城永乐宫三大殿、潞城李庄文庙大成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文殊殿等建筑上的琉璃制品。明代山西琉璃的烧造达到了鼎盛时期,最有成就的是阳城县的乔家和太原郝庄的苏家,并发展到了北京等地。

九山西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少建筑保存有同期的彩塑和壁画。元代以前的彩塑现存尊,最早的是五台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的唐塑,五代时期的只存平遥镇国寺万佛殿的18尊了。宋塑最具代表性是太原晋祠圣母殿的侍女像、长子法兴寺圆觉殿的十二圆觉、晋城郊区二仙庙二仙像等。辽金时期的彩塑以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的辽塑最为精彩。元塑以晋城郊区玉皇庙二十八宿最具代表性。

元代以前的壁画,基本都属于佛教和道教题材,现存共有平方米,最早的是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五代时期的壁画只存平顺大云院的20多平方米了。宋代以高平开化寺的壁画为代表。辽代壁画仅在应县木塔和灵丘觉山寺舍利塔保存有15平方米。金代的繁峙岩山寺壁画最精彩,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最宏伟。元代以芮城永乐宫的道教壁画、稷山青龙寺水陆画、洪洞广胜寺下寺水神殿戏剧壁画誉满国内外。

山西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不仅是山西而且是全国古建筑中的精华,保护好这些古建筑,是山西古建保护工作的重点,是我们这一代人神圣的职责,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在工作安排上,以及在宏观控制上稍有失误,就会出现偏差,以至造成千古之恨。那么,如何做好山西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呢?

首先,要搞好规划。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对全省现存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依其残破程度全面进行排队,编制保护维修规划。规划一旦确定后,要认真组织实施。要本着“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分轻重缓急,先抢救保护一批濒临毁坏的建筑,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使残破严重的建筑基本得到维修保护,进而逐步把山西所有现存的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都得到维修保护。

其次,要始终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落架大修。保护古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保存它固有的风貌和在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方面的成就,以提供后人进行研究时的借鉴。同时,也是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物资料。因此,我们在对古建筑维修保护的指导思想上,应尽最大努力保存古建筑的原状,使其不改变原貌。所谓原状,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原始的面貌,即某座建筑虽经几百年以至上千年的苍桑,但主要构件还是原物,如南禅寺大殿。这类建筑现存的极少,因而也最为珍贵。二是维修开始前的现状,现存的古建筑大量属于这一类。这类古建筑的特点,是历代都进行过较大的修葺或重建,构件更换的比较多,或者几乎全部更换,因而有的已非原貌,变成了后期的建筑;有的局部或大部还保存了原有风貌,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重建的建筑,绝大部分变成了重建时代的风格,过去的只能作为历史沿革而论了。

在对上述两方面建筑进行维修保护时,能小修小补或局部支撑加固解决问题的,就不要大修,主要是保持不塌不漏,使其“带病延年”。能采取“偷梁换柱”和“打傘拨正”的,就不要落架大修。我不是一概反对落架大修,该落架的还应落架,但不主张动不动就搞落架大修,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国家财力困难,拿不出更多的钱大修古建筑,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落架大修不免要更换构件,本来有的构件不落架时还能延缓一个时期,有的甚至还可保存几十年,而一落架就不能用了,尽管我们主观上严格按照原构件的规格新加工一件,但它毕竟是新的,换的多了就不是古建筑了,而变成了一座模型。这里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对古建筑进行落架大修时,如何处置原来的构件,特别是残损严重的构件?我们的原则是能使用的尽量使用,包括经过加固后还可继续使用的,不要轻易更换。实在残破不能再用的构件而必须更换的,或是历代维修中形成某些构件结构不合理,需要复原的,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制订方案,经专家论证后,可以适当更换。换下来的旧构件要妥为保存,以供研究,不要随意丢弃。

有人主张我们维修古建筑不要怕新,旧构件可以随意更换,只要规格与原来的一样就行了,理由是过去历代维修时都有不少更动,现存的古建筑基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原状了。这些话乍听起来不无道理,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界限应分清楚,就是过去历代封建社会修庙和修建其他建筑,其目的是为了供佛、供神和适应其它方面的需要,至于建筑本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是主要的,尽管建筑的规模、结构、形式和用材规格等也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特别是宋代以后逐步臻于完善,但这些都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教迷信在建筑方面的反映。而今天我们维修保护这些古建筑,与封建社会修建这些古建筑的目的完全不同,而这些古建筑原来固有的功能也完全消失。我们只是把这些古建筑作为祖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研究,作为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不是要恢复这些古建筑固有的功能,更与原来主持修建这些古建筑人们的意志相反。这样,我们就必须忠实地保存这些古建筑原有的风貌,哪怕是一件构件也不要轻易毁坏,使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能真实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借鉴历史。如果我们把这些古建筑都修成新的,那还有什么意义,充其量只能算是现代制作的一座模型,是一件假古董,毫无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第三,要十分重视日常保养工作,延长大修的间隔时间。古建筑最易毁坏的一是屋顶,二是基础,这都是水的作用。屋顶因年久不拔草勾抿,杂草丛生,有的长了树,流水不通,使槌、飞、苫板和木构架腐烂。殿堂周围无排水设施或排水设施被阻塞,出水不畅,使基础下沉,柱子糟朽。现在我们看到残破严重的古建筑,绝大部分属于这种情况。为了延长古建筑的寿命,要十分重视日常的保养工作,如定期对屋顶进行清扫,拔草勾抿,保证流水畅通;殿堂周围疏通排水渠道,把水及时排到庙外。要把这些工作列为古建筑保管单位第一位的任务,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固定下来。

第四,我们保护古建筑主要是保护现存的,已毁坏不存的一般不再复建(个别特殊情况除外),这不仅是经费不允许,更重要的是对文物保护毫无现实意义。现在有的地方为了搞旅游,拿大笔资金对早已不复存在的古建筑进行复建,制造假古董,这股风不可长。对毁坏的彩塑,一般也不再重塑或补塑,个别需要重塑或补塑的(包括修补),要取科学慎重的态度,需事先制定周密的方案,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

第五,古建筑的维修保护,有两点应相应的得到保证。一是要有一定的专业队伍,二是要有一定的经费。目前山西从事古建维修保护的专业队伍(包括勘测设计队伍和施工队伍)与繁重的维修保护任务还不相适应,尤其合格的施工队伍太少,从事施工管理和技术指导的专业人员也缺乏,工程质量难以保证,违反保护原则和技术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之,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应采取具体有力的措施把这项工作抓好。一是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培训基地,二是要有专门机构和专人管;三是要搞好规划,分期分批地搞好岗位培训。当前重点要抓好设计、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经过培训达到岗位水平的,发给证件,凭证从事古建维修保护工作,逐步改变目前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的不正常现象。

经费问题应多渠道解决,一是争取国家财政拨款,但这是有限的;二是争取社会以及国外有识之士的支持,尤其是大企业(包括三资企业和私人企业)愿意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出钱出力的,我们应积极给予鼓励和支持;三是现在我们保护的建筑有一大部分是属于农村集体群众所有的,过去祖祖辈辈就由一个村或几个村的群众集体负责维持、管理和使用。如果我们把这一批古建筑仍交给当地群众负责保护,并由他们负责管理使用,政府只在政策和法律上给予指导,就可大大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

我相信,这个设想终究会实现,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现在有少数地方已这样做了,只要我们善于引导,科学管理,定会把事情办好。但是,要实现这个设想,必须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如果群众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就很难谈得上保护古建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