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本文约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04/18
//特色农业古城//
3月26日,“古中国·大运城”美丽乡村百花节在盐湖区陶村镇辛曹村桃花岭启幕,活动集中展现乡村发展新风貌、全域旅游新内涵、“百花运城”新形象。
为全面贯彻落实*的十九大精神,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运城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充分发挥运城特有的农耕文明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禀赋优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三农”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
美丽乡村百花节活动将持续到7月,全市余万亩的杏花、桃花、梨花、苹果花将次第开放、争奇斗艳,为四海宾朋编织一个花的海洋、花的世界。
“文、农、旅”三者完美结合,势必会带动运城市经济发展。以百花盛开带动文化、旅游业,花开花谢孕育丰硕果实带动农业增长。运城农业之所以发展的如火如荼,究其根本,是这片*土地自始至终从未放弃为中华农耕做贡献。
运城从古至今都是一座发展特色农业的古城。山西运城地处晋陕豫*河“金三角”地区,这里有后稷稼穑、嫘祖养蚕等一系列传说,经过多种遗迹考究,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绝对毫无疑问。
后稷稼穑的农耕起源
//01//
稼穑:种庄稼、收庄稼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终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史记·周本纪》
相传在很久以前人们只能茹毛饮血,对于吃的都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现成的,并且在自然界中,可供人们食用的食物并不多,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事情常有发生,后稷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生了,他看着与他生活在一起的人们经常为了吃的发愁,就决心想要找到一种方法能够使得人们有充足的食物食用,保证他们能够生存下去。
于是汉族民间流传了一首歌谣:“神农后稷尝百草,不怕蛇咬狼挡道,死而复生不动摇,只为民众能吃饱……”
找到食物的后稷并没有就此罢休,他想让人们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找到食物,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将食物能够长到人们生活的地方。后稷便开始细心的观察自然界中所有能够使得植物生长的细节,更细心的发现这些植物的开花结果与天气和土壤也有关系,于是他利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土壤来指导人们开始有计划的耕种。相传后稷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遂将百谷种子派人送给了后稷,人们自此之后的生活不再是茹毛饮血,而是丰衣足食。
后来,后稷开始讲学,教人们种庄稼,还在教稼台上号召并领导人们改进农具,开渠修堰,排水、灌溉,使田野一片绿油油。舜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德,把广阔的有邰地赐予他。《史记·周本纪》和《诗经·生民》都详细记载和颂扬了后稷的功绩,教稼台从此名扬天下。它记载着炎*民族农业生产远在各国之先的历史,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多年前,这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古老圣地,沧海桑田。年后的今天,运城上万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接过后稷的薪火,常年扎根于此,搞作物推广,培养农技人才,指导农民科学务农。
稷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后稷教民稼穑,羲和观天制历,北朝要冲之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遍布全境。因此,我们以史为证,以地名为证,以文物为证,形成一个后稷文化的人文链条,印记了大量典籍中记载的河东是后稷教穑的主要场地,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地理坐标。
嫘祖养蚕被科学证实
//02//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蚕是一种小虫子,它吐出的丝可以纺成丝绸,丝绸可以做出来很多漂亮的衣服。我们常见的蚕有两种:一种是家里养的蚕,叫做家蚕或是桑蚕,它们最喜欢吃桑树叶子;另外一种是山蚕,也叫柞蚕,它们喜欢吃柞树叶子。我国养蚕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如果你仔细观察,蚕的头部像马头一样,由此便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而这个神话故事就与*帝的妻子嫘祖有关。
相传*帝的元配是嫘祖。*帝打败了蚩尤,*帝想让心灵手巧的嫘祖为大家制做一种新的衣服,这种衣服穿起来既要保暖,又要舒服。嫘祖尝试了很多种材料制衣,一直没有合适材料,以至嫘祖为此大病一场。传说在此期间,一位自称“蚕女”的神仙来看望嫘祖并赠送两团蚕丝,告诉嫘祖有了它就可以做出舒服、漂亮的衣服了。嫘祖一下来了精神,询问蚕丝的由来,蚕女讲述了和小白马合体的故事,当张马皮打开时,她就是一位披着马皮的少女;当那张马皮合上时,她就会变成一只不停吃着桑叶、然后吐丝结茧的蚕宝宝。当蚕女离开时,留下了一片桑叶,上面密密麻麻地附着一些小点。“这叶子上面就是蚕卵,你要好好地饲养它们!”而蚕女的声音越来越远。
养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过不断地观察、研究,嫘祖终于摸透了蚕的习性。从蚕卵进入蚕床再到蚕蚁,嫘祖夜以继日的悉心呵护它们,将鲜嫩的桑叶剪成细条喂给它们,看着这些小家伙的吃相,嫘祖戏称这叫“蚕食”。蚕宝宝经过数日的蜕变,嫘祖会在蚕宝宝结茧之后取下一些蚕丝,然后纺成丝绸。据说一个小小的蚕茧里可以抽出米的长丝。
*帝轻轻抚摩着嫘祖编织好的丝绸甚是高兴。于是立即让嫘祖把这养蚕纺丝的技术传播天下,从此人们都跟着嫘祖学会了养蚕,大家都穿上了舒适的衣服。
美丽的传说终将被科学的进步所证实,西阴遗址的挖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序幕的开启。当年,正是在夏县西阴村,中国学者自行主持,挖出中华史前文明考古第一锄。这次挖掘当中,发现了一个半割裂的蚕茧,有平整的人工切割的痕迹。后经专家鉴定,那粒蚕茧是一种家蚕的茧,因此证明,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已经懂得养蚕。(摘自《三联生活周刊》)。这枚蚕茧化石,从此被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养蚕实物,这为广为传说的“嫘祖养蚕”提供了证据,也与《史记》中记载的“*帝居轩辕之王,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帝王妃”相吻合。
历代统治者治国无不农桑并重倡导“农者,食之本;桑者,衣之源”。后稷教民稼穑和嫘祖养蚕,都发生在河东,绝然不是巧合,一食一衣,一男一女,他们是华夏民族在初始期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的杰出代表,并且源于河东的农耕文明。
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运城历史悠久,地处*河流域,远古时代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生产无比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这里无疑是农耕文明最早形成的地方。
运城传统文化点亮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