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陈赓利用伏击歼灭1500日军,让日军指挥 [复制链接]

1#
防治白癜风 http://www.pfbzl999.net/m/

在抗日战争中,如果说哪一场伏击战让八路军打得最爽最痛快,那一定是非神头岭伏击战莫属了。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浪潮,八路军开始集中力量对日作战,主力师师、师、师分别伏击日军以配合国军的正面抗战,先后取得了平型关大捷,阳明堡大捷,雁门关大捷,一举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因为军队武器装备等方面等因素,八路军在对敌的作战中很少进行正面的阵地战,而在运动中追求集中优势兵力予敌杀伤,在运动战中,伏击战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就打了不少的经典伏击战,其中的神头岭伏击战更是让日军称为一流的伏击战,懊悔了几十年还写入了军事教材中。那么这场伏击战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傲娇的日军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这场伏击战又是谁打的呢?

陈赓不按套路出牌,伏击战位置选的刁钻,可以用一个“妙”字来形容

年初,日军攻占太原之后,山西北部已经全部沦陷,日军开始集结大批士兵加紧对山西南部的进攻。不久,日军从同蒲铁路正面和平汉铁路、道清铁路方面大举进攻晋南,以临汾,运城一带为目标的军事行动彻底展开,并且迅速占领了东阳关,直逼长治,当下情势愈加恶化。

为了给予正面战场强有力的策应,八路军师师长刘伯承就把目光投向了从平汉铁路上的邯郸经过武安、涉县、东阳关、黎城、潞城到长治这一条公路。这条公路早已被日军给打通,成了他们的主要交通线。刘伯承认为,如果在这条交通线上打伏击一定能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从而切断敌人从平汉取得补给。

其实,日军为保障其深入作战,在交通沿线各县都派人驻守,兵力比较分散,所以就形成了“一处受袭,他处必援”的习惯,这也是日后旅能成功伏击日军的必要因素。

针对日军的这一作战规律,师决定,首先以“吸打援敌”的战法,在神头村地区伏击歼敌,尔后寻找战机。这场战斗以旅为伏击日军的核心,以旅团为佯攻黎城,吸引潞城方面的日军增援,并在其增援途中将其歼灭。

但是虽然师有着具体的作战部署,但是并没有制定给旅一个具体的伏击地点,而是决定由陈赓自己决定选择合适的伏击地点。

在伏击战中,合适的战场选择是决定一场战斗胜负的关键,收到命令的陈赓立马召集各级干部进行商议,对着国民党留下的旧地图研究了半天,也没有想到合适的伏击办法,没办法,陈赓决定亲自到现场去看看。

于是就带领着各级干部来到了神头岭附近,果然旧地图是靠不住的,经过一番勘察,很多地方都和地图上的标记有很大的差距,本来以为神头岭南北的一段公路在山沟内,伏击起来会相当的方便,可实地勘察后才发现,公路竟然是在山岭上,而且山岭地形开阔,根本不易隐蔽,只是在公路两侧的国军旧工事可以凭借,这样的条件很多干部直言根本打不了,可能敌人还没进入伏击圈就已经暴露了行踪。

但是陈赓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恰好是这样的地形才有利于战士们更好地进攻,部队可是借助国军的工事严密伪装,同时,也给日军汽车、骑兵运动和展开造成了诸多不便,变不利的因素为有利因素,可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经过仔细的军事探讨之后,陈赓决定将伏击地点选在了潞城和黎城之间的神头村西侧的山岭中。

在之后的战斗结果也证明,在这样一个并不是常规伏击战会选择的战场上伏击日军,不可谓不妙,的确也得到了非同一般的效果。

针对这次伏击战,陈赓做了一下部署:以团和为主力,一南一北封死敌军的前后路,配合两面夹击的补充团对日军进行蚕食,以一个连向潞城东北方向游击警戒,相继炸毁浊漳河上的大桥,切断两岸敌人的联系,以团3营担任潞城方面的警戒,断敌后路。

3月15日傍晚,部队向伏击地进发,于次日拂晓进入该地区并迅速完成隐蔽,又要求部队战士不能对伏击地区的任何地形造成破坏,并且设伏的每个团,营除了一名战士在外警戒外,任何人都不能露头。

八路军游击队误打误撞把日军引入伏击圈,一场完美的伏击战由此展开

一切安排就绪,剩下的就是佯攻黎城,3月16日下午4点,我军团开始佯攻黎城,一阵爆炸声后,数十条火舌撕碎了宁静的夜晚,共军攻城了!快!东边告急!共军攻打西城了!城里的日军一片慌乱。日军司令部内,指挥官急的脑门上直冒汗,对身边的参谋说道:外城已破,看起来八路动真格了!马上向潞城求援!

司令官的嘴巴刚闭上,参谋拿着电话筒,拼命地向潞城喊话请求支援。就像那飞速的电波一样,一大股日军马上就从潞城出发了。

一开始支援的潞城日军行程并不顺利,一小股的游击队总是若即若离地跟在附近,冷不丁的一阵射击,日军就不得不停下来,辨别方向后,全军冲过去,游击队又都不见了。一来一去,半天也没走多远,日军头目一见着来无影、去无踪的游击队头也大了,不过他认定不能与这小股共军纠缠,追下去肯定会影响对黎城的救援。

这样一来也就让他更加确信了八路军的主力就是在攻打黎城,这一小股游击队就是用来牵制我军增援的,于是,指挥官当即下令,快速急行军,不必管这小股游击队,但是架不住游击队的死缠烂打,在途中没少给这支日军制造麻烦。

其实这一股部队并不是游击队,而是旅陈赓一早就派出去的侦查部队之一,目的就是为了侦查救援部队的日军火力,但是带队的连长忘不了陈赓在部队出发前对他说的话:“一定要让日军身心疲惫,更重要的是为后面进一步的侦查做准备”这一点现在他是做到了。虽然日军在指挥官的督促下行军,但是游击队的神出鬼没,可是让日军吃了不少的苦头,前面稍微有一定风吹草动,日军士兵就会下意识的停驻脚步,生怕一不小心挨了冷枪。

陈赓的判断非常的正确,这一股日军虽然是潞城方面的援军,但却是只有人的先头侦查部队,而在后面还有人的大队人马正在集结待命,目的自然也是为了防止自己中埋伏,却被这一小股游击队误打误撞让他们成功认为八路军主力真的在攻打黎城,而他们只是负责牵制的。

在神头村早已埋伏多时的旅各部看到日军的这一小股部队也并未作出任何举动,就这样让其大摇大摆地从自己面前路过,因为他们已经接到命令,他们等待的是后面的日军大股兵力,这才是他们要打击的目标。

因为隐蔽性良好,日军的先头侦查部队并没有发现在神头岭的异样,就想消息传递给了后面的主力部队,但是日军怎么也想不到,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末日战争。

在让过了日军的先头部队之后,对日军主力发动了突然袭击,随后对日军主力纵队进行穿插分割,趁其陷入混乱并且因为地形因素难以迅速展开兵力的时候与其进行近战格斗,6个小时的激战后,八路军共歼灭敌军余人,击毁汽车7辆,缴获马匹余,长短枪支余支,最让日军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场伏击战,八路军一共伤亡的人数才余人。

日军感叹神头岭伏击战是一流的,将其写入军事教材

之所以神头岭伏击战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这和陈赓的反常用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般情况下,敌人行军途中必定会对沿途两侧的山岭大加警惕,但是若两侧若无险要地形,则会放松警惕,陈赓就是巧妙地利用日军这个心里,以国民党的旧工事,和神头岭的特殊地形打了一场漂亮仗。

师团攻打黎城是掩护,打援才是真实目的。中午,黎城守军听说援军已经出发了,像打了兴奋剂一样,玩命的抵抗,八路军终于退走了。

但是日本黎城司令长官觉得未等到援军,自己就把八路军给大腿了,那耸立的脑袋抬起来了,腰板也挺得笔直,灰白的胖脸都变的红润起来了。他正想向上级报功,这时,得到了援军在神头岭被八路军全歼的消息,犹如一盆冷水给他泼了个透心凉,才知道原来自己上当了,八路军攻城是假,真正目标是潞城的援军,这一招“围点打援”八路军用的可谓是炉火纯青。

潞城的日军是听到他的呼救才出来支援的,自己成为了八路军的诱饵,他哪里还敢向上级报告,吓得头又低了下来,腰板也佝偻了许多,脸色唰的一下又变成了灰白,像是摊烂泥一样摊在了椅子上,瑟瑟发抖。

这场伏击花费的时间还不到一小时,就歼灭了敌军人,己方以人的微弱代价换来一场空前的大捷,是一场完美无缺的伏击战,在战败后,连日军都在后来的资料中记载这是一场“一流的伏击战”,之后,日军为这场战斗懊悔了80多年,甚至还编入了日军的军事教材中,在一名日军生存者的日记中他写道:神头岭就是上伤心岭,可见这场战斗是多么的绝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