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西运城一个值得慢慢品味的地方 [复制链接]

1#

运城市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隶属于山西省,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

运城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夏也是在这里诞生,垣曲县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把人类起源向前推进了多万年,闻喜县的裴氏家族曾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运城市共有文物旅游景点余处,其中国保90处、省保57处,运城虽然没有五台山、云冈石窟、壶口瀑布、乔家大院那么大的名气,但它有着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

世界桥梁史上的传世之宝―黄河大铁牛位于运城永济市,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三年(),所以又被称作“开元铁牛”,黄河大铁牛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黄河大铁牛是年8月由永济市博物馆在蒲津渡遗址上发掘出的,出土铁牛有四尊、铁人四个、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

四尊铁牛气势磅礴,威武雄健,每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铁人,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分别代表着四个不同的民族,据史料称,这四尊庞大铁牛都是用来栓铁索之用,铁索又连舟组成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黄河大浮桥,是沟通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

黄河古渡口,黄河从河津寺塔西侧流入运城境内,沿秦晋峡谷自北向南,出禹门口后,河势顿开,河床宽阔,由北向南经河津、万荣、临猗、永济,在芮城县的风陵渡曲折向东,过平陆、夏县,到垣曲县的碾盘沟出境,共流经8个县(市),流长公里,曾经有人说过,如果说,黄河是一条巨龙,那么黄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龙身上的鳞甲,古渡口,是跨越大河的基石,如果没有黄河上难以数计的渡口,黄河充其量不过是一渠死水,黄河割断两岸,渡口让天堑近在咫尺,渡口,作为连接两岸、沟通不同人群的支点,它给人们带来的作用是无法形容的,时至今天黄河上还保存着大量的古渡口遗址。

最早的黄河渡口是蒲津渡,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古渡口,如今的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这里有唐代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的遗迹,发掘清理出来的蒲津渡遗迹有铁牛四尊,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四大铁牛是至今我国发现的历史最早、体积最大、分量最重、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渡口铁牛。

最美的黄河渡口是大禹渡,相传大禹导河治水,观察水势,踏勘地形,曾休息于此,便将此渡口称为“大禹渡”,现在大禹渡河岸上建有观河楼、望岳亭等建筑。

最大的黄河渡口是风陵渡,在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与河南、陕西为邻,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晋、陕、豫三省的交通要塞,自古便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风陵渡是山西的南大门,在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晋、陕、豫三省,而今,一座大桥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大桥飞跨南北两岸,连接三省。

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道教宫观―永乐宫,位于运城市芮城,芮城是道教师祖吕洞宾的诞生地、成道地和祖庭所在地,为纪念吕祖而修建的永乐宫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为完整道教宫观,与北京白云观、陕西重阳宫共为全真教三大祖庭,年至年间,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得永乐宫位于库区淹没区,被整体搬迁至芮城县城北郊的龙泉村附近,距离原址20公里许,现存的永乐宫主要建筑为一门三殿,一门为龙虎殿,三殿为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

永乐宫有两项国内之最,其一是壁画,其二是搬迁工程,永乐宫的原址是芮城西南的黄河北岸芮城县永乐镇彩霞村,年,由于永乐宫位于计划修建的三门峡水库的蓄水区,工匠们仔细研究如何将近平方公尺的壁画完好地搬走重建,最终的搬迁方案是先拆几座宫殿的屋顶,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锯法,用锯片极细微地将附有壁画的墙壁逐块锯下,在搬迁过程中,共锯出了多块,每一块都划上记号,再以同样的锯法,把牢固地附在墙上的壁画分出来,使之与墙面分离,然后全部划上记号,放入垫满了厚棉胎的木箱中,墙壁、壁画薄片和其它构件,逐步运到中条山麓,先重嵌宫殿,在墙的内壁上新铺上一层木板,再逐片地将壁画贴上,最后由画师将壁画加以仔细修饰,这项工程历经5年时间终告完成,使这座建筑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

最大独木雕卧佛所在地―太阴寺,位于运城绛县县城东南,始建于北魏时期,该寺座南朝北,属阴,故称太阴寺,寺院主体建筑南大殿为金代建筑,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卧像,是我国最大的独木雕卧佛,尊躯长4米。造型端庄,夸张得当,神态安详,为金代原物,在国内仅此一件,珍贵无比。

爱情圣地―普救寺,位于运城市永济,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据说张生是一个准备去长安赶考的洛阳书生,游览普救寺时巧遇借住此间的前朝相国之女崔莺莺,遂一见钟情,为了追到这个女孩子便也在寺内住下,有一天,张生感觉心上人在墙外拜佛,便趁机卖弄了一下诗才,他大声吟道: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那莺莺小姐出自豪门,琴棋书画样样都行,听了年轻书生的诗,也无心拜佛了,就回应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一来二去,俩人彼此有了接触,互相仰慕,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因此普救寺被后人称作为爱情圣地。

解州关帝庙,在运城市解州镇西关,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故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

运城盐湖(中国死海)与美国犹他州澳格丁盐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并称为“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是华人祖先开发最早的盐湖。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岸畔,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其名扬天下,声播四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