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年河东国保middot运城绛县 [复制链接]

1#

绛县太阴寺与《赵城金藏》

一部传世藏经,已成镇馆之宝;一通千字碑文,改写学界认知;

年风雨沧桑,繁盛化作尘埃;大雄之殿,独木成佛,弘扬佛法深意;佛龛殿宇,草木砖石,汇集僧众虔诚信仰。

年农历三月十八,凌晨三点,临汾赵城县广胜寺内,多名战士正背着藏有经卷的包袱从寺庙中跑出,快速消失在夜色中。收到情报,他们必须将寺中近六千经卷,在天亮之前全部安全转移。否则,就会被正在扫荡的日本兵全部掠夺,务必争分多秒。负责转移经卷的八路*战士和游击队员没费一枪一弹,将几千卷经卷全部安全转移,这些用生命保护的经卷,被称为《赵城金藏》。

因其印于金代,发现于山西赵城县广胜寺,故定名为《赵城金藏》。现有卷藏于国家图书馆,被视为镇馆之宝。有关《赵城金藏》的研究,一直缺乏文献记载,直到一次文物普查工作,让《赵城金藏》与绛县张上村太阴寺的因缘才得以明朗。

绛县*协副主席柴广胜

当时为了配合《三晋石刻大全》绛县卷编印,把所有的碑刻碑文都要断句抄录下来,当时录这个《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的时候,因为里面它用了好多佛教用语,比较苦涩难懂,当时我儿子古文基础比较深厚,我让他看一下,看这个断句对不对,最后校验一下,后来他给我打电话说,太阴寺是《赵城金藏》的雕印地。

对于这一发现,时任绛县文旅局局长的柴广胜十分惊讶,他把碑文抄录并翻译注释,汇总成文章发表,但当时并没引起重视,直到一年后,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丁明夷教授看到,碑文的内容才被传播出去。

唐朝玄奘法师将印度佛教的主要经典带回国内后,一直进行梵文佛经的翻译工作,这些翻译和收藏的佛教典籍,俗称大藏经,成为当时最全面和最完整的佛教经典。

宋太祖开宝四年,皇帝下令在成都刊印《开宝藏》,这是我国第一部雕版大藏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颠沛流离,传世的《开宝藏》所剩无几。《赵城金藏》是以《开宝藏》为底本雕刻的佛经,复刻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开宝藏》的本来面貌,这部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现存四千多卷的《赵城金藏》就显得弥足珍贵。

绛县*协副主席柴广胜

以前的研究都是停留在民国学者蒋唯心出的这本《金藏雕印始末考》,蒋唯心到赵城广胜寺以后,研究《赵城金藏》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倡大成之者,为法珍者也。就意思是崔法珍一人完成的,但是太阴寺原碑记载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六千多卷崔法珍一个人的力量,也是完成不了的。

根据太阴寺《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碑文记载,《赵城金藏》雕印工作前后持续了50年。地域之广、规模之大,雕印盛况空前。

在赵城广胜寺发现的《赵城金藏》经卷,为何会选在绛县太阴寺作为佛经的雕印场地?崔法珍是如何仅用24年就组织大量人力物力雕刻出十余万块经版,印刷出质量上乘的大藏经?如果崔法珍一人不能完成,那么发起人又会是谁?

绛县*协副主席柴广胜

就是一个尹姓的河南怀州(今河南沁阳市)的和尚,他到五台山去朝圣,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感文殊菩萨空中显化,得法眼”就是一种他修行的境界,得了法眼,“净见佛摩顶授记曰”,佛摸了他的头部,说了一句话,就是你在绛州跟晋州,晋州是临汾地区这一块,绛州是现在新绛县辖的八个县,这块有缘法,你去那块雕造大藏经。

得到佛祖点化的尹姓僧人朝圣返回的途中,将崔法珍和慈云收为弟子,师徒三人一路向南,化缘筹集资金,分别在解州、隰县、新绛、临汾等地的寺院,建起作坊,开始雕刻经版。

尹姓和尚圆寂时,佛法修为已是实公律师菩萨。金大定二十年,实公菩萨的弟子慈云,为完成师傅遗愿,在新田、翼城、古绛三处,再次建起作坊,补雕藏经。

慈云法师和弟子法澍、法满等一起,在一年之内,复建了太阴寺的主要建筑。重建后的太阴寺就成为《赵城金藏》雕印的主要场所。与此同时,太阴寺南大殿内开始雕刻一尊释迦牟尼涅槃卧佛像,八百多年后,这尊独木所雕卧佛,稀世罕见。

年风雨洗礼,这座木雕卧佛躲过了地震、战乱、水患、虫蛀...依旧色彩艳丽、衣纹清晰,体态舒展、神情安宁,尽显雍容华贵。

绛县博物馆馆长苏文芳

佛祖在圆寂的时候依然用右手把头轻轻支起,双目微合,身体语言非常的舒展,没有一丝一毫痛苦挣扎的痕迹,所以他用肢体语言告诉人们,死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是指形体的消灭达到了精神的升华,也是咱们所说的去了西方极乐世界。

卧佛所在南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属金代遗构。大殿的斗拱、门窗、梁柱没有任何彩绘装饰,朴素、庄严的外观更突显殿内佛像的富丽辉煌。南大殿前檐悬挂的匾额,题额为“大雄之殿”,为何与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一字之差,原因,仍与佛经有关。

绛县*协副主席柴广胜

人们说“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指的是佛、法、僧,佛指的是佛祖,僧是僧人,法就是弘扬佛法的载体,在这特指这个藏经,咱这刻藏经的地方,当时还没有藏经,所以县令题的时候题了一个大雄之殿,而没题大雄宝殿。

根据记录生平事迹的行状碑碑文记载,慈云法师圆寂后,他的弟子法澍和尚继承了师傅衣钵,继续完成《赵城金藏》雕印工作。

唐代发明雕版印刷以前,佛经典籍大多都是手抄本,雕版印刷术诞生后,首先被应用在印刷佛教经文上,可以说佛教的发展促进了雕版印刷术广泛使用。《赵城金藏》作为佛教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开雕到补雕、印制,历经金、元两个朝代,当时晋南地区已然成为佛教的传播中心,那段时光的繁盛与辉煌,绛县太阴寺的一草一木皆是见证。

太阴寺内《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碑文的现世,才让人们认识了这些默默无闻的高僧大德。如今,人们走进太阴寺,总要在这通石碑前驻足,听寥寥千字碑文,讲述这部旷世孤本的前世传奇。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