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同烧麦,山西传统小吃,宴席主食,有时称稍梅。因出笼时状为梅朵而得名。边口雪白,中间可透过皮看到里边的肉馅。吃一口一嘴油,细嚼一团肉。据说正德皇帝到大同看中饭铺的李凤姐,曾经在此过夜,一夜皇后梅龙镇等闹剧,据说不必考证,但大同烧麦闻名四海是当之无愧的。
二
炒盔垒是一道菜品,主要制作材料有土豆,莜面,青椒,胡椒粉,葱,盐。
三
饸饹面——一种面食,制作者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多用小麦饸烙面面)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在锅里煮着吃。更具暖胃怯寒、滋阴壮阳的保健防病功效。
四
大头麻叶是山西大同的特色传统小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同有许多面铺、饭庄都制作大头麻叶,在街头售卖。大头麻叶,以鼓楼熟食点炸制的大头麻叶最受群众欢迎
五
大同黄糕,是山西大同一带常见的传统糕类家常食品,原料是黄米面,先用温水和成碎块状(散粒),上笼蒸熟,然后倒在盆里用手再揉一遍,边揉边在其表面抹点麻油,这样作可以防止糕面表皮干裂。最后把和好的糕面分成小块,蘸上肉菜汁即可食用。黄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起来松软可口,十分味美。黄糕,是用黄米面蒸制,类似南方年糕样的食品,唯其色泽金黄,故名之。黍子去皮即成黄米。说起来,造物主也真够公平,大同地薄不打粮,地下煤炭储量丰富;黍类作物虽然低产,黄糕的味道却好极了。因言道大同有两宝,乌金和黄糕。
六
莜面蒸饺,顾名思义,是用莜面做皮,内含肉素馅的蒸饺。
七
山药鱼儿是一道古老的汉族小吃,土话“山鱼”。在黄土高原上种土豆和产莜面的地区,人们用土豆(焖熟弄碎)、土豆淀粉和莜面(与熟土豆泥和在一起)制成的一种食品,形状像鱼,多数在一到二寸长,二指宽,筋道,佐以肉羹吃,味佳。
八
莜面栲栳栳”(栲栳kǎolǎo)是山西高寒地区尤其是忻州地区的一种面食小吃。栲栳是指用柳条编成,形状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栳栳”。莜面栲栳栳是用竹篾或柳条编制成的一种上下粗细一致的圆框,形状象斗,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种用具,因“栲栳栳”形如“笆斗”故得名。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其中忻州的做法最典型是将莜面加一倍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然后像蒸馒头一样蒸熟,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
九
擦圪蚪,也有叫擦格斗,也叫擦面,属软面类,是山西民间农家,尤其是洪洞县常吃的一种粗粮细做的面食。擦圪蚪这类面食,短小,易于消化,适合消化不良,肠胃不适,体质虚弱,病患,还有一些牙齿不好的老年人食用等。
十
晋北地区的名吃,磨成泥的土豆和莜面加水混合(为了筋道也可加少许淀粉),把面糊铲到抿床子上,右手拿着抿子挤压,抿出一截截儿抿八股儿,煮约一分钟,捞出,根据个人喜好,配制调料(盐葱花椒辣椒香菜,还有栽栽面花儿或哨子,就着酸咸菜吃,口感爽滑,易于消化。
十一
什锦火锅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肴,属于津菜系冬令时菜。火锅食材包括各种肉类、海鲜类、蔬菜类、豆制品类、菌菇类、蛋类制品等,将其放入煮开的清水或特制的高汤锅底烫熟后食用。有些吃法还会蘸上调味料一起食用。由于食材、配料、使用方法丰富多彩,故名“什锦火锅”。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什锦火锅选料精细、品种多样、色彩缤纷、汤鲜味醇、营养丰富,是家宴不可缺少的一道佳肴。其中大同、上海的“什锦火锅”尤为出名。
十二
羊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是忽必烈之母所赐。羊杂最开始是怀仁的名吃,在雁北一带小有名气,过去怀仁和内蒙人吃羊肉的习惯不一样,内蒙人只吃肉,而怀仁人却在羊下水上做了一些文章,创造了一种美食叫“羊杂”。把羊的心、肺、肝、肠、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上花椒、辣椒、盐、大蒜、葱、姜等作料,加上一些煮肉汤,做成“羊杂”,加上粉条一起吃。羊杂割具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具有滋脾养胃、益肾补血、益气调元、温经活络、滋补虚损的功效。
十三
五香兔头是大同人将兔子综合利用的产物。兔肉出口,剩下兔头儿,弃之可惜,人们就将其积攒起来,煮熟,三五分钱一个地去卖。慢慢地,酒家饭店也看出其中之大利,将其引进其中,用多种调味品制成了五香兔头。五香兔头不论是两腮儿的肉、脖根儿的肉,还是兔脑儿,都十分香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大同的宾馆酒楼里,有一道菜是别处没有的,那就是五香兔头。独坐,或三两友人相聚要上几个五香兔头佐酒,别有风味。
十四
苦荞凉粉为灵丘风味小吃,吃起来滑润爽口,略苦,具有特色,久负盛名。灵丘苦荞面凉粉是用苦荞面做的,它的味道可口,配上灵丘的豆腐干简直是一绝,为灵丘的第一大特产,而且只能在灵丘买到,在其他地方没有,既是有,味道也远远不如灵丘做的,它的味道与当地的水质有关,不同的水质做出的味道不同。
十五
揪片是山西晋中一带的汉族传统面食之一,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在山西无论城市与农村,揪片是一种家常便饭。将揉好的面团擀成薄片,用力将面一片一片地揪成纽扣大小、中间有凹的小片,甩进锅里,面片飘起即熟。这种揪片嚼起来感觉有劲,面片清利,食之有味。揪片操作简单,面片很容易入味,食之舒畅,容易消化,尤其适合于幼儿和老人。
十六
剔尖又称拨鱼、剔拨股,是流行于山西省运城,晋中等地的汉族传统面食,以其方便快捷、口感香滑,利于消化而受到广大百姓的青睐,是山西面食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也是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一般来说,白面、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杂粮面、红面等都可以用来制作剔尖。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过去,有钱人家大多讲究吃“三合面”剔尖,这种剔尖,粗细匀称,软硬适宜,配上小炒瘦猪肉浇头,是上好的传统面食。
十七
掐疙瘩是山西面食的一种,主要食用群体位于山西介休一带许多人容易与揪面片(许多地方简称揪片)混淆,其实是口感、形状和做法都截然不同的两种面食,只是做法稍微有点相似之处罢了。两者的区别从字面上就可看出来,一个是掐,所谓掐是用力在一小块地方,疙瘩是一种小块状食物;而揪面片,就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