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记者杨晓妍通讯员孙向阳
华州区、富平县宫里镇荣获—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入选数量达到17项,稳居全省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8%……如今,文化已成渭南的城市标签,融入奋进的血脉中,展现于崛起的细节里。每一点变化、每一份成绩,都是我市文化改革进程的生动注解,彰显着渭南文化繁荣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我市紧扣深化改革目标任务,高举改革旗帜、坚定文化自信、锐意攻坚克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纵深拓展,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呈现精准实施、多点突破、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汇聚发展正能量
意识形态工作,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在人的心田上做绿化”。我市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
今年以来,我市召开市委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等,建立了市委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修订了我市《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并成立了专项督查组,强化督导检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方向、促学习、建阵地、重宣传、强督促,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在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方面的强大支撑作用。
我市创新打造“群众文艺小舞台”,大力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一个个形式多样、生动精彩的小课堂赏心悦目,一场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活动春风化雨,一支支志愿服务队伍引领风尚,成为传承优秀文化、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我市聚焦“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这一目标,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拓展文明实践阵地、创新文明实践载体、汇聚志愿服务力量、释放文明实践平台功能,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文明实践所个、文明实践站个,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覆盖,让“文明”融入城市血脉,浸润百姓心田。
制定印发《渭南市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方案》,11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通过使用下载“爱系列”APP,充分发挥融媒体立体传播优势,有效打通了宣传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形成上下良性互动的立体化“宣传大格局”,为渭南高质量发展凝聚正能量。
在市域范围内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观摩活动,签订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扫黄打非”联防协作协议》,与山西运城市和临汾市、河南三门峡市,携手共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扫黄打非”新局面。
深化文化旅游融合
让渭南拥抱“诗与远方”在秦东大地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孕育了众多的文化遗产。串珠成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立足特色,打造展示自身形象的“最美窗口”。近年来,我市积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厚植资源优势,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谱写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文化优势就是旅游发展优势,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遗存就是旅游业发展的天然本钱。我市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截至目前,建立完善大遗址、重点革命文物、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机制,制定印发了《渭南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传承规划》,对渭华起义纪念馆、米家窑地下交通站、杨虎城将军博物馆等重点革命文物开展了专项督查;制定实施了黄河遗产系统保护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题规划》《黄河文化长廊专题规划》通过评审,编制完成“龙首引洛古灌区”保护规划,《刘家洼遗址保护规划》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起草形成《渭南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实施方案(草拟稿)》,累计上报省发改委渭南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等重大项目80个。
一直以来,我市深度整合黄河渭南段文化和旅游资源,举办渭南黄河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发布了《渭南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中国黄河旅游手绘地图》,推出渭南文化旅游宣传口号“岳渎相望、华夏根脉——大美渭南欢迎您”,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