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话说山西闻喜人
TUhjnbcbe - 2025/4/11 23:34:00
北京白癜风治疗一般需要多少钱 http://www.xxzywj.com/m/

闻喜西湖夜景

话说山西闻喜人山西省闻喜县王文波年8月26日,三晋文化研究会闻喜分会部分人员,在县委老干部局召开了“闻喜传统文化与县域精神研讨会”。大家在会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认真研讨,一致认为:从闻喜县的传统文化来看,最典型、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是龙文化、裴氏文化、郭璞文化、后稷文化、双喜文化。“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要汲取源远流长的闻喜传统文化的精髓,再结合解放以后闻喜的发展史,来提炼“闻喜精神”,这不仅能提高概括“闻喜精神”的准确性,还能通过对“闻喜精神”的精准把握和宣传,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县人民建设美丽闻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闻喜的“软实力”。那么,什么是闻喜精神呢?

闻喜县城门楼

厚道的闻喜人从历史上讲,汤王牺牲自己,为民祈雨,一代帝王教民化人;裴度拾金不昧,香山还带,因此改变了命运,成了一代贤相。这是厚道的典范。另外,闻喜人的厚道,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首先,无论是在本县还是在外地,闻喜人不搞团团伙伙,不拉帮结派,不搞“山头”主义。在单位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温馨可亲,团结同志,尊重领导。其次,闻喜人的厚道还表现在言必行,行必果。诚实守信,不搞花里胡哨,一是一,二是二,不浮夸,不做表面文章。再次,要说起闻喜人的厚道,就不能不说闻喜人待人接客的热情。就拿闻喜的红白喜事来说,很多在闻喜赴过宴、吃过席的外地人都说,闻喜的“席面”安置的真“厚”(丰盛)。闻喜县的“十全席”、“一0二席、”重八席”、“席里套面”等都是出了名的宴席。舍得东西,比起有些地方的“豆腐席”强多了!

闻喜西湖

包容的闻喜人根据闻喜县原县志办主任张贵宝参考历代《闻喜县志》,编写的“闻喜史话”一书第五章中“移民考略”中记述:历史上最早在闻喜定居的只是姬、董、裴三姓,其它几个历史较长的姓氏,也在秦汉以后迁至闻喜。年人口普查,全县裴氏人口人、董氏人口人,共人,只占总人口的1.8%,其余98.2%的人口大都是历朝历代的移民到闻喜。该县的东鲁村就是典型的移民村。东鲁人主要是清光绪三年后从山东青州府(今青州市,潍坊市代管)逃难过来的。初来之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生存面临极度困难。当时,是裴村一个姓宁的人,把自己涑水河边的滩涂地赠送给难民,让他们开荒种地,度过难关。以后,逐渐形成村落,起名“东鲁”。后来东鲁村民为了感恩,还给那个姓宁的人立了“感恩碑”。从这里也不难看出,闻喜人极强的包容性。要包容就必有大的气度。闻喜人的“大气”是出了名的,这也许是受尧、舜时期“董父豢龙”的影响。董父豢龙在董泽湖畔,可以说这是一个“大气场”。这个“大气场”的潜移默化、传承赓续,久而久之形成了闻喜人骨子里的东西——大气。网上以“气”来概括运城市13个县的特点时也是说闻喜人“大气”。闻喜人的“大气”从政府和群体层面讲就是大格局、大手笔、大谋略,从市井和平民层面讲就是不小气、不抠门、不吝啬、不小家子气。

董父豢龙塑像

有一次,我和一个外地人谈起闻喜。他说:“你们闻喜人真能干!”我说:“何以见得?”他的回答很雷人:“别的地方养狗、养猫、养家畜,最多也是驯化野生动物,可你们闻喜却是养龙,真是不得了!”改革开放后,闻喜大张旗鼓地招商引资,引来很多外地人来闻喜办企业,他们在这里受到了优惠待遇,都说闻喜的营商环境好,待人热情,从不欺客,选择闻喜投资办厂选对了地方。闻喜县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宰相县”,不仅裴氏一门就出了59位宰相、59位将军,据说董父也曾封为舜时宰相,还有宋代名相赵鼎。古代人说“宰相肚里能回船”,看到现在闻喜人的包容精神,很多外地人都说,“宰相县”里的人肚里能回航母!这就说明,闻喜人的“包容”精神何其之大!

宰相村

创新的闻喜人闻喜人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大批创新人物。后稷稼穑于民,改变了早期人们简单的食肉与野果的饮食结构,极大增加了食物的来源,是人类历史上餐饮的最大创新。闻喜煮饼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滋味独特,余味绵长,也是食品的一大创新。汤武革命,推翻夏朝统治。汤王文化中的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典型的创新变革。汉武帝当年赐名“闻喜县”,也是一种善于改造旧事物的创新。双喜文化诞生于闻喜,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郭璞(年-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创立的风水学至今沿用,是名符其实的风水学鼻祖,堪称“中国第一风水大师”。还有裴氏家族的59名宰相、59名大将军,个个文韬武略,事业有所建树。特别是清代举人杨深秀,“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更是为国家和民族变革和创新的历史名人。

裴度塑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闻喜县创新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棉花栽培技术上,创造了“冷床育苗”、“芽苗移栽”等9项科研成果。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多次接见。他“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后来又培育出了“一株双杆”新株型棉花,成功地解决了棉花的落蕾、落桃问题。小麦专家刘忠义,在小麦栽培的技术上改革农耕时机,创立了“伏雨春用”旱地小麦耕种模式,大幅度提高了旱地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全国劳模张良忠,在东鲁村大搞田、林、路综合改革创新,使东鲁村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后,闻喜县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农民企业家。由李海仓创建的“海鑫钢铁公司",一度成为全省民企之首,后来“凤凰涅槃”,被“建龙公司”兼并后,今年被列入世界强企业,成为邻县人的仰慕之企。还有任龙太、温海龙、马小泉、赵金平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闻喜煮饼

图强的闻喜人有先必争,有旗必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是闻喜人的一贯作风,也是闻喜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历史上在该县很多村庄座落的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大厅房、古门楼等,就是闻喜人创业图强的一个见证。三国时期著名精良毋丘俭带兵东征;宋代明相赵鼎力荐岳飞抗金;裴氏家族许多名将戍边卫国,都是忠心可鉴、为国图强的表现。宋代明相司马公曰:闻喜,士大夫之林薮也。可见闻喜人才之丰,影响之广。近代的柴泽民、张志坚、卫逢琪等,便是人才图强的一个缩影。据《闻喜县志》记载,该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有人,河底镇多达99人。闻喜人民解放运城时,全县组建三个野战民兵连参加了战斗,有民兵人。并还捐出了粮食、食油、肉蛋和门板等前线急需的大量物质。闻喜县陈家庄被誉为“河东西柏坡”。当时,中共太岳三地委在这里领导着56个区委,个支部,名党员。从年7月从中条山迁到陈家庄,直到年春天才撤离。它是闻喜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民族图强的一个展现。

河东西柏坡——闻喜陈家庄

年至年间,该县在时任县委书记王景康的领导下,建成了闻喜的八大工厂,奠定了闻喜日后工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大跃进时期,建成了全省五大重点水利工程之一的“吕庄水库”。年1月,东鲁村党支部书记张良忠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年8月,吴吉昌赴北京参加第二次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接见。年3月,吴吉昌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誉为“农民科学家”,获科研成果奖。年2月,“中国·闻喜首届花馍文化节”成功举办,展出的4件花馍作品创了世界纪录。其中,“龙腾盛世(闻喜花馍)”被认证为世界最大的花馍,“龙王神像面塑(面花·闻喜花馍)”被认证为世界最高的面塑,“神龙面塑(面花·闻喜花馍)”被认证为世界最大的面塑,“裴氏宰相·将军群塑(面花·闻喜花馍)”被认证为世界最大的面塑群。“闻喜花馍”技艺超群,成了闻喜对外的一个亮丽品牌。

世界最大花馍

年11月,由闻喜县创作编排的鼓乐节目《闻喜马拉鼓车——闹红火》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演出,赢得了一致好评。年,该县经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连续多年经济总量稳居运城市前列。闻喜县是“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中国家风家教文化之乡”、“中国报告文学之行”,这一张张文化名片,成为闻喜文化图强的一个标志。从山西省运城市政府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山西闻喜人